取名是常例,是每一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改名是特例,不具普遍性。但是,改名实际上也是取名,只不过原来的基础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原本就有一个名字。
孩子刚生下来或小时候取名,自己不能参与意见大多由父母家人以及亲戚朋友决定。如此取出的名字,能并不一定为孩子所喜欢,也不一定能体现出个人的性情和抱负。改名的情形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纯粹不喜欢过去的名字而改用新名。在前些年以至现在的乡村,人们还有给孩子取丑名的习俗;孩子长大后,尤其是读书以后,觉得名字难听、不雅,因而重新取名;有时候是自己取,有时候则是父母主动请人帮助改名。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孩子本来叫铁蛋、么妹,到县里上中学回来的时候,却变成了志坚、文援。又比如,鲁迅先生的伯父本来叫“仲升”,北京话发音“仲升”与“众生”相同,众生又是被用来指称牲畜的,含有骂人的意味。所以他不愿意用,硬改了一个该是老大叫的名字伯升。
有人改名,不一定是因为原名封建、鄙俗,而想取一个更有意义的好名字,比如有的女孩子觉得萍呀,花呀的不够好,便换一个新名字,或者把名字中的这类字眼去掉,留下另一意义较好的。比如原慧萍,去掉萍字,改成单名一个“慧”字。这类改名,动机在于对美的追求,改名者力图使自己的名字与自己的审美追求以及社会普遍的美学理想谐调。
用准确、鲜明地表现名主抱负、志趣的改名,所占比例恐怕是最大的。父母、家人给孩子取名,往往离不开自己的感情以及对孩子的期望,而这些又并不一定能与孩子的情感愿望吻合,所以就有改名的事情出现。
改名大多自觉自愿的,但也不排除被动的情况。汉语同音字较多,偶然地写了别字,又不好纠正,这样将错就错的名字也是有的。着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改名就是如此。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4岁时候,他赴日留学,不小心在护照姓名栏里填入了年龄“十四”。护照是不能涂改的,于是他就将“十”字添笔改成“李”。但“李四”这名字不雅,他抬头一见“光被四表”的横匾,就在“四”字后加了一个“光”字。“四光”有“四方光明”的意思,算是个不错的名字。这种名字,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圈里总能找到一两个。不过,这种被动改名并非名主始料所及,另外的情形则是非改不可。
在封建时代,皇帝、上司的好恶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家性命。皇帝老子不喜欢的名字就得改。旧时,有个叫杨林的参加科举考试。有人说他的名字与反叛首领的名字相同,应当改名,否则怕考不中,于是此人只得改名杨上林。孙中山先生也曾因避祸而改名。孙中山原名文,字载之,因鼓吹革命,流亡日本,为便于革命行动而改名中山樵。
此外,封建时代的避讳制度也迫使许多人改了名字。汉代蒯彻因避汉武帝刘彻改名通;晋代王衍因避成帝讳而改名夷甫,南齐萧道先避高帝萧道成先讳改名景,五代后唐的杨擅因名字的右半部犯明宗讳而改名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