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婴儿出生时的地点或故乡名称取名,也是我国人民较常用的一种传统取名方式。
这类的素材是极多的,如既可以用婴儿的出生所在地或婴儿父母的故乡所在地的省、市、县、乡、镇、村等名称取 名,也可以用这些地点的别称或此处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地方标志等取名。
中国人都具有强烈的家乡观念,“美不美,故乡水;亲 不亲,家乡人。”再加之“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思想影响,人们对故乡便有一种亲情加怀旧的心理。这种对家乡、出生地、籍贯的感情,有时能使人不能自已,因而表现出一种很深的眷念,以出生地、籍贯、家乡来取名或取别名的现象,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北宋着名政治家司马光,其父兄和他本人都是以地名命名的。他的父亲因生于池州(今越南谅山),便取名司马 池;堂兄生于乡下,取名司马里;胞兄生于父亲的宣城太守任上,取名司马宣;他本人生于父亲的光州太守任上,就取名司马光。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名士,都要通过仕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理想。按封建社会的官吏管理方法,做官之人必定要远离家乡,到外地去做官,这是一种较为明智的“文官回避制度”。但这样一来,就要离开自己的父母 双亲,离幵家乡熟悉的生活环境和自然风光。
宦游在外,游子之心之情无法削减,为了表达自己对 故乡的怀念,他们往往有一个非正规的名字,这个名字, 就是以地望相称。如:
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以维新变法而着名,因为他生于广东南海(今广州),人们也称他康南海。
以出生地、故乡作为自己正式名字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如: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绿水乡独秀峰下,便以“独秀”为名字。
刘伯承元帅的长子出生在太行山,便取名“太行”;二女儿出生在华北,便又以“华北”为名字。
着名电影艺术家田汉,为其子取名“海男”。此名的得来,是因为其子“妊于东京湾而生于上海”。
着名作家老舍的大女儿出生在山东济南,老舍便为她取名“舒济”(老舍本姓舒)。
还有直接用地点入名的,如生在太行山便名“太行”、生在大青山便名“青山”、生在兴安岭就名“兴安”、生在草原就名为“草原”、生在海滨就名为“海滨”等等。
也有以某地的别称或美称而命名的,如呼和浩特译为汉语为青城,该市便有人以“青城”为名;包头誉称为“草原钢城”,该市便有人以“钢城”为名;昆明有“春城”之名,该 市便有人以“春城”为名。
以孩子的出生地简称名再加一有一定意义的字取名,效果则更佳。如我国排球女将张蓉芳的出生地在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又名“蓉城”。“蓉芳”之名,既点出了出生地,又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内涵。因为“芳”作“香”讲,也有“美好”之意。再如一位名叫黄滇雄的男子,以出生地云南的别称再加一“雄”字,自然别有一番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