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来看,取名是常例,是每一个人一生都要经历的;改名是特例,不具普遍性。但是,改名实际上也是取名,只不过原来的基础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原本就有一个名字。改名的事例,古往今来实在不少。
婴儿刚生下来或小时候取名,自己不能参与意见大多由父母家人以及亲戚朋友决定。如此取出的名字,能并不一定为婴儿所喜欢,也不一定能体现出个人的性情和抱负。改名的情形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纯粹不喜欢过去的名字而改用新名。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婴儿本来叫铁蛋、么妹,到县里上中学回来的时候,却变成了志坚、文援。
用准确、鲜明地表现名主抱负、志趣的改名,所占比例恐怕是最大的。父母、家人给婴儿取名,往往离不开自己的感情以及对婴儿的期望,而这些又并不一定能与婴儿的情感愿望吻合,所以就有改名的事情出现。如武则天、李自成的改名就是如此。又如宋代柳开,年轻时候倾慕韩愈,后来改名为开,自以为能别辟路径,另开门道。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原名秋闺瑾,小名玉姑。后来为了表示女子不甘落后抱负,去掉了名中的“闰”字,又自号“竞雄”、“鉴湖女侠”。一代画师徐悲鸿,原名寿康,有福寿安康的意思。为了提醒自己在困苦的环境中振翼奋进,他毅然将自己的名字改“悲鸿”,并自号“江南贫侠”。
时代风潮往往也是改名的原因之一。当思想文化的风潮像强劲东风吹来的时候,必然会对一些人产生影响,在他们的心头或吹起涟漪,或卷起狂涛。
在当代,因时代的影响而改名的也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时代风潮恐怕是文化大革命。当时,为了紧跟潮流、紧跟党,许多人起名或改名卫红、学青、学彪,女婴儿取名武、斌等等。在那个年代,因为名字升天者有之,落地者亦有之。追求时代风潮取名、改名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把名字“绑在政治的战车上”,否则,结局大多是可笑、可悲的。因为一旦潮流转向,这些名字又变得很不合适,于是又会有人要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