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中心理和语言学家的建议
一个意蕴深远、音韵优美的名字,常常让人过目不忘。如今的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都有哪些讲究?在起名方面,心理和语言学家们有哪些建议?
为起名费尽心思
查字典、翻唐诗、看周易、上网发帖、询问亲友集思广益……为宝宝起名总是让每个父母绞尽脑汁。记者采访了几位父母,看看他们是怎么为孩子起名字的。
传统理论型
柯颖妈:我家宝宝的奶奶说宝宝是在10月出生,五行缺木,所以一定要取个带“木”的名字。而女儿出生后,奶奶根据时辰一算,光有木字还不够,在笔画数上也要有限定。所以之前想好的都全部作废,只好重头再来。
“颖”字是因为我和她爸爸觉得挺好听的,就要了这个字,先定了个颖字。由于中间那个字,限定了笔画数,所以那个“柯”字是没办法才取的。
注重实意型
浩冉妈:宝宝的名字中有一个“浩”字,是因为他爸爸认为这个字比较大气,适合男子汉。原来我们想给冉冉起单名——陈浩,但是这个名字太普通,太多的重名了。后来我翻开字典,突然看到“冉”字,觉得这个字很好,我们希望冉冉幼儿时期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红红火火,成年时事业能像中午的艳阳一样蒸蒸日上,即使到了老年也能像夕阳一样平和、无忧无虑。所以,我们就再加了一个“冉”字。
家族排辈型
祥广妈:因为我们家的家教比较严,家里都是长辈做主,所以我家宝宝的名字是爷爷起的。在宝宝没出生前,我跟宝宝的爸爸也想了几个名字,但是宝宝出生后,看到爷爷那开心的样子,我们就不好意思把他长辈的特权给剥夺了。所以我们就请爷爷给起名,他根据辈分起的这个名字。“广”是按辈分排的,排到宝宝这一辈是最后一个字为“广”。
“人如其名”不科学
人们之所以那么重视名字,是因为名字是伴随一生的代号。我国历史上因名字一飞冲天、春风得意或不受重用、屡屡受挫的轶事不少,有些甚至近于荒唐,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名字的重要性。
先说一个故事。永乐二十二年,孙日恭在殿试中成绩排名第一,邢宽排名第二。可是在发榜时,邢宽却成了状元,孙日恭成了第三名。原来,日、恭二字合起来正好是“暴”字,永乐帝认为不祥,便让他屈居第三。而邢宽的名字可视作“刑政宽和”之意,必得人心,因此让邢宽取代孙日恭做了状元。
起名要“抑扬顿挫”
虽然名字的好坏无法直接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大小,但语文专家表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给宝宝起名,起名字时都应该注意语意吉祥、读音响亮,让人念起来环佩叮当、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