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传统起名-男孩的女名与丑名
在我国民间,有些人在给男孩起名时,喜欢起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甚至为他穿上女孩的衣服,做女孩打扮。这种做法有些是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特别钟爱和宠幸,有些则与轻视妇女的传统观念有关,认为女孩子命贱,好养活,而这样待男孩子则有助于让他长大成人。
仔细分析起来,这种起名方法其实由来已久。舂秋战国时期的知名人物姬息姑、石曼姑、冯妇、徐夫人等都是男性的名字。汉代,又有一个男子的名字叫丁夫人。南朝时,名将咨爽幼名马仙陴,原名仙婢。唐及五代时,李君羡幼名五娘,李存儒原名杨婆儿,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鏐幼名婆留。宋朝,少数民族中也有一位名叫罗妹的男姓首领。到了近当代,一些男性作家为了掩盖身份或其他一些特殊原因,也用“春燕’’(马春 >、芳茵(方殷)、露明(赵景深)、舞心(张若兴)、萍云(周作人)、许霞(鲁迅)、碧珊(巴人)、安娜(郭沫若)、冬芬(茅盾)等十分女性化的名字作为笔名。还有人为了从事秘密工作的需要,出于便于掩护身份的考虑,也起一个女性化的名字。
如我国早期革命家肖楚女,原名萧树烈,学名汝,字秋,肖楚女是他后来改的名字,改名的原因便是为了隐藏真实身份。他的名字的出处其实还很有讲究,来自于《楚辞》中“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髙丘之无女”。
此外,在我国目前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为男孩起女孩名字的现象仍时有所见,其原因还有希望孩子能够便于养活的心理因素。不过,如果太多的人故意如此,特别是在人际交往十分密切的城市里如此,有时也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心理负担,毕竟不同人际环境对相同事物的接受能力有差别。根据有人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4大城市的调查显示,近年在这些城市的男孩起女孩名字的现象有增加的趋势,如男孩起名“王静”、女孩起名“念军”的人都有所见,甚至被一些人认为是时髦。殊不知这样起名也给孩子带来了性别角色的错位,甚至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给孩子造成了难以忍受的压力。前些年就有一家报纸报道,曾有个男孩因为父母给起了个女性化名字,因忍受不了同学的嘲笑而选择自杀。这种以生命为代价而留下的教训,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
我国民间过去家族观念特别重,普遍流行让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对男孩寄予的希望特别大,怕孩子长不大,无法传承香火。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地方流行为孩子“起贱名”的习惯,也就是生怕孩子活不长,特意为孩子起一个很难听的名字,如狗、羊、牛、虎甚至毛蛋、骚驴、狗剩、栓住等“贱”到不可思议的名字,觉得这样就便于养活,能够像那些狗、牛、羊、驴等动物一样不管吃什么,多苦多累都能贱生贱长、平安度日。或者是借其低贱遮掩富贵,觉得即使阎王听了这么丑陋的名字也懒得收走,会觉得孩子一定很不成器,所以也就是一种祝福,保佑子女不夭折。
这种心态如果联系到历史上,如汉代名将霍去病、宋朝词人辛弃疾、吏部侍郎彭龟年、清朝进士苏去疾等人的名字都很特别,其实也属于这类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