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还一直有根据男孩不同阶段起名字的习俗,其中在婴儿或儿童时起小名,上学了起学名(大名),长大后再起字号。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甚至要给孩子起很多名字,以便于在不同场合使用,或者随时更换,其目的仍然是希望孩子借此平安长大成人。如在云南省红河一带的哈尼族支系叶东人中,无论男女都有几个小名,少则两三个,多则七八个,而且随时可以更换。特别是在孩子七八岁前,更换名字的频率非常高,七八岁后才把名字固定下来,直到老死不再更换。至于换名的原因,据说是婴儿不健康、好哭,或在家里父母、兄姐“闯” 了对头,使其得病,所以必须更换新名。可见,这种换名的原因仍然是为了便于孩子长大成人。
由于我国过去的户籍制度不像现在这样严格,不必在孩子出生后就填报出生证明、报户口,因此,许多父母往往在孩子落地后先为孩子起一个小名(乳名),等到上学时再反复斟酌一个学名。这时的小名由于只在家庭内部使用,信手拈来的因素居多,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寻。其中如很多人喜欢按排行或数字起名,如果老大叫“柱子”,就依次叫“二柱子、三柱子、四柱子”,或者叫“二子”或“小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小名是“重八”,他父亲原名朱五四,祖父叫朱初一,曾祖父叫朱四九,高祖父叫朱百六,都与数字有关。另外如果我们读鲁迅的小说,也会发现在《社戏》里有个“六一公公”,《风波》里有个“八一嫂”。由此可见,按排行起名的原因还颇为复杂,但这种方法由来已久也是事实。
我国传统的一些起名习惯,直到现在的某些边远地区仍有所见。如相传在今青海东部一带的汉族人祖先是在明朝初年从南京珠玑巷迁去的,当地人至今还保留着用数目字起名的习惯,只是把朱元璋那样的按排行 起名改为按年龄起名:如果孩子的祖母或曾祖母在孩子出生时还健在,就以她的年龄来为孩子起名,像六三、八四、三辈、四辈等名字都是这样来的,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某些历史因素。至于鲁迅小说中的人名,有些是根据孩子父母的排行起的,其老家浙江绍兴一带自宋元以来就流行这一风俗。对此,俞樾在《春在堂随笔》曾记载,“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鲁迅作品里有些人的名字,则是根据出生时的重量起的,也反映了民间的一种特殊起名习惯。
当然,有些人为男孩起名字,事先并没有这样或那样的考虑,只是一时兴起,随手拈来。诸如此类的名字,在历代男性名字中也不在少数。如昝迅小说《故乡》里的主人公名叫闰土,名字源于他生在闰月、据说命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又如着名军事家刘伯承元帅,幼名孝生,名字的来源是因为他是在家人为祖父守孝时生的。又如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得名于刚生下来时被父亲放在箩筐中的事。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类的起名具有较大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