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中国人名文化
人名文化,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由于汉语言文字在表意、象形、谐音、隐喻等方 面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使得中国人的汉语名字在传意、抒怀、寄情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空间, 也使得中国人的名字更多了一些情趣、品位。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体现出一种文化修养的高低,寄寓了人们追求的志趣方向。所以中国人的起名颇有学问,中国人起名也就难怪颇爱有讲究,颇多想象,颇费周折。
名字成为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词、典故,成为一种文化,又反过来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
一个人起名,借用汉语成语、典故起名,使名字具有了文化内容,而名字作为某个人的特定代称,随着社会生活中,这个人名的特定意义的引申,被赋予广泛的社会文化内涵,因而又具有了一般语词的广泛文化意义,这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走进中国的语言文化宝库,这种由人名形成的典故或成语几乎俯拾皆是。比如说“毛遂自荐”,毛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个食客,当国家有难时,他挺身而出,自告奋 勇地担当大任,为国分忧。后来“毛遂自荐”便成为一个人名典故,毛遂成为在社会需要时 那些能够自荐勇为、脱颖而出的人的总的代称。还有如“华佗再世”,华佗是汉朝末年一个着名的神医,曾发明了麻醉治疗法,当年由于医术高超,治愈了很多疑难病症,在历史上很有名气,随着社会的流传,后来人们把具有高超医术的人都赞誉为“华佗再世”,华佗的名字也就成为许多有精湛医术的人的代称。此类人名典故,对人或褒或贬,在汉语词典中确实不少,比如“再作冯妇”、“员下阿蒙”、“项庄舞剑”、“柳毅传书”、“管宁制度”、 “苏武牧羊”、“韩信点兵”、“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庆文不死,鲁难来已”……
这些人名典故,都是一个人名,一个故事,本来这个特定的故事为特定的这个人所为,后来因为社会的流传,慢慢地被引申,被赋予社会特定的文化意义,使这个人的名字成为社会上具有此类特性的人的代称,因而人名作为某个特有的人的代称,被社会作为一类人的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