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起出的名字好看,在字形上就要注意所选字的结构,不仅要尽量不用笔画太多的字,也要注意字体的肥瘦长短、强弱虚实,特别是几个字搭配在一起时尽量避免部首、偏旁的雷同,让其富于变化,充满动感。如果选用的字笔画太多,就有可能在与其他字搭配时显得过于笨重,同时还会为名字的书写增加麻烦。如果一位小学生从一开始上学便要写几十画的名字,实在是一种负担。成年人在社会交往中也要常常写名字,如果笔画太多,同样让人让己感到头痛,甚至有以别字代替的可能,无形中就被改了名字。至于在字形搭配中体现肥瘦长短、强弱虚实之分,如施、圆、丰、赐、态、备等字看上去过“肥”而显得笨重,七、小、干、卜、子、于、卡、千等字则因为“瘦”小而微弱。同样,早、芥、申、奇、年、平、芽、被、辛、竹等字显得过“长”,四、丑、土、正、也、企、山、丘、生、女等字显得过“短”,奋、成、泰、戚、兴、飞、武、猛等字显得过“强”,穿、亢、己、门、口、空等字显得过“弱”,国、福、昌、室、宜、风、凰、尊等字显得过“实”,也都是在起名时要慎重选用的。此外, 有些字单独看起来不存在任何问题,但当与姓氏或名字中的其他字搭配 在一起时,会让人感到单凋、重复。如王玉璋、何伯偃、汪汝淮、冯河清、江波澜、何信侠等名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字形、含义很好的字,但合在 一起后我们会发现其部首、偏旁相同,缺乏变化,给人以单调呆板的感觉,就属这种问题。因此,我们起名时除要注意字形笔画多少的搭配外,还要留意字与字之间偏旁部首的搭配,使名字在整体上显得多样,充满变化。
在起名用字的搭配中,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名字用字与姓氏之间的搭配。像汉字的基本结构一样,姓氏用字的结构也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类型,合体字也同样包括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品字形结构等几种情况。其中,独体字有万、方、王、马等姓氏,左右结构有刘、杨、何、林等姓氏,左中右结构有谢、树、濮等姓氏,上下结构有李、吴、罗、金等姓氏,上中下结构有莫、冀、黄等姓氏,全包围结构有国、园等姓氏,半包围结构有包、巨等姓氏,品字形结构有聂、虫等姓氏。另外,姓氏也同样有笔画繁简、肥瘦、虚实之分。故而,我们在起名时也要考虑到姓氏的这些特点,注意与姓氏用字形体上的和谐、平稳,做到合理搭配。
具体说来,在为姓氏笔画较少的人起名时,应尽量选取一些笔画较少的字。如姓丁的起名丁玉川、丁日昌,要比起名丁鹤年、丁德裕在视觉上让人舒服一些。姓于的人起名于仲文、于成龙,看上去要比于荫霖、于嗣祖更美观。姓王的人起名王一凡、王元正,也比王嘉福、王熙震的视觉效果好。至于姓氏笔画较多的人,尤其更要注意姓氏与名字笔画的搭配。假如名字的笔画较少,会使人感到头重脚轻。如姓戴的人起名戴立、戴川,姓魏的人起:魏仁、魏乐,远不如起名戴麟、戴飙或魏斌、魏源 效果好。
无论是笔画较多的姓氏还是笔画较少的姓氏,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起名实践中,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规律,即在起单名时,笔画较少的姓氏一般不用笔画较多的字作人名,以免视觉上形成反差,造成尾大不掉的视觉效果。同样,笔画较多的姓氏也尽量避免用笔画较少的字作人名,以防因头重脚轻而显得不美观。为了减少因姓氏笔画不同而为起名造成的麻烦,人们逐渐发现起双名可以减少视觉上的偏差。因为在双名中,无论是最后一个字的笔画多么复杂,但只要在它之前加上一个笔画较少的字,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如起名丰恺、龚飞、王德、蒋龙等虽然名字的含义不错,但从字形的搭配上看总有些美中不足。如果把它们分别改为双名,变成丰子恺、龚一飞、王玉德、蒋子龙,在视觉上的反差就不那么突出,同时也使名字显得更美观、协调、匀称。
最后,要提及的是在为姓氏笔画较多的人起名时,并不一定要选用笔画较多的字与之搭配。因为笔画多了,就会让名字使用者本人和别人感到麻烦。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仍是起双名,并在双名中尽量使用笔画较少的字。如姓钱的人起名钱一,写出来并不美观,但若在姓名之间加上“如”字,变成钱如一,就显得雅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