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名的寓意性,是指人名本身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起名时所被赋予的功能。由于受中国文化固有特点的制约,我国人在起名时向来重视字义和寓意。在习惯上,当人们选定某些字作为名字时,首先考虑的是这些字本身是什么含义,作为名字以后又可以赋予什么含义。如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人们较为重视尊祖敬宗、子孙荣昌,因此在起名时多选用“祖”、“宗”、“敬”、“绍”、“广”、“嗣”、“先”等字’取些诸如绍先、敬祖、广宗、延嗣、荫孙等名字。其中用“绍先”、“敬祖”作名字,有缅怀祖先功业、继承先辈遗志之意,是起名人“承先”期望的反映;用“广宗”、“延嗣”作名字,有希望子孙发扬光大自己的事业、宗族昌盛之意,是起名人“启后”、“兴宗”愿望的反映;用“荫孙”作名字,是希望自己的福禄能荫庇子孙,也是起名人“启后”愿望的反映。可见,无论起名用什么字,这些字的含义同样重要。
起名时要考虑人名的寓意性,其原因当然也是受汉字本身特点的影响。因为汉字有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是一种表意性很强的文字,不仅每一个字都具有多种含义和很强的组词能力,而且大多可以独立成词。上述这些特点,都导致汉字具有极高的使用效率和阅读效率。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在我国98%以上的书报杂志等书面表达方式中,最常用字只有2000个左右。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同时,汉语中表意的最小单位“语素”相当于英语的“词汇” 和“词组”,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构 成词语。由于汉字使用的高效率,几千个常用字就可以轻松组成数十万词语,其中仅常用词汇就有几万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掌握这些词汇尽管有不少难度,但了解其基本特点还是有必要的。至于从起名的角度看,让起出的名字充满寓意性,给人一种明朗雅致的亲切感,既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也是汉字本身为我们提出的要求。
我们说起名用字的含义要明朗,意思是说要通俗易懂,让人一看便知是什么含义,但不是说起名用字可以粗俗不堪。如我们为孩子起名“志坚”,意思是希望他将来的意志要坚强,做一个有主见、有魄力的人。为孩子起名“秀丽”,也是希望孩子长得清秀美丽,将来成为一个端庄高雅的人。这些都是较好的名字。如果为孩子起名“发财”、“富强”、“秀花”、 “红英”,虽然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就不免有些俗气了。
我国古今的一些名人,不仅都不同程度地为国家和社会作过贡献,其名字也大多简单明快、寓意深刻。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岳飞、王安石、文天祥、史可法等,无不如此。又如我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名字就很典雅。起名人用“雪松”来期望她有一个不屈不挠的意志,其效果显然要比“坚强”等雅致得多。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一个好的名字会使人增加愉悦感和好的印象,一个俗气和乏味的名字无疑会在无形中减轻自己的分量。如有人就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即把30位年轻姑娘的照片拿去让男大学生们作评语,然后在照片上标上名字,再拿去让这些大学生重新作评语。结果,那些名字动听的姑娘的评语好上加好,原来评价不错的姑娘因名字不好而有所降低。同样,在我国的年轻人介绍对象时,假如有这么两男两女,名字分别叫张华健、王保栓、李薇薇、赵秋菊,并且各方面的条件都基本相同,让他们根据名字挑选对象,那么,其结果肯定是男性首先被选中的是张华健,女性是李薇薇。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他(她)拥有一个较为典雅的名字。
起名时多考虑名字的寓意性,以便起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名字,其实一直都是许多人努力在做的事情。当然也不可否认,生活中确实有人起名过于随意,以致所起的名字寓意不佳,甚至粗俗不堪。上述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双名中。单名由于用字只有一个,与双字名相比本身就缺乏丰富性,加以重名太多,很难看出其个性色彩。千篇一律的名字容易使名字本身成为一个符号,从而丧失它寄寓希望的作用。究其原因,有些可能是由于受文化水平所限,即使想起典雅一些的名字也力不从心,无法把深层的思想或希望用文字准确表达出来,或者是从众心理作怪,或是为了紧跟形势。于是乎,20世纪50年代冒出了大批的解放、建国、 国庆、援朝、跃进等名字,60年代的文革、卫兵、学东等名字随处可见。